主页 > 集慧资讯 > 公司新闻 >

企业如何做好专利价值评估

发布者:运营中心 来源: 集慧

  专利资产盘点是什么?怎么做?企业进行专利许可需考虑哪些因素?

  企业的专利分级要契合企业对专利的定位。所以我要讲的是诉讼型企业和许可型企业。

  诉讼型企业的专利管理

  四个评价维度:

  ① 覆盖竞品的程度,也即覆盖竞品的数量。竞品就是友商产品的数量,覆盖竞品的程度越高,专利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以手机来举例,比如最底层就是芯片层面:高通、华为的专利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这种专利处于手机专利系列的最底层,所覆盖的竞品程度是最高的,所以质量是比较高的。

  往上走就是安卓的软件层,安卓最底层的专利覆盖程度也是比较广的,质量也比较高,因为很难规避。

  再往上走是手机的应用层,这个方面是比较容易规避的。因为各家手机厂商都会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比如市面上的各家手机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应用层的差异。所以如果专利是应用层的专利,覆盖竞品数量比较少,因此质量可能会较低。

  ② 竞品规避的难易程度。

  再用手机举例,最底层的芯片类应该是最难规避的,安卓的最底层规避起来也是比较难的,应用型的话会比较容易规避,当然质量会相对不高。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应用层的可能是一种家族设计。

  比如我比较喜欢魅族手机的home键的清除返回功能,这个功能也是其系列手机的传承的家族设计。如果说你拿一个专利来告我侵权,让我来规避,我可能会直接选择去交一些许可费而不是去规避。

  ③ 稳定性其实就是实用性和创造性。

  ④竞品的应用周期。就是当专利和竞品相对应的时候,这个竞品应用专利的周期越长,专利的价值就越高。

  高价值专利的重点管理:

  第一是对标,将自己的专利与友商产品进行对标,出具claim charts的报告。

  第二是claim charts作为诉讼证据的信息保存。

  第三是证据的保存。

  第四是律师函。

  律师函的应用特别广,第一个作用是在诉讼时效制度中,律师函是使得诉讼时效中断的好方法。第二个作用是通知,当发现竞争对手使用自身专利后,可以将claim charts的报告发给他,如果他还要继续用的话,就有恶意侵权的嫌疑,将面临高倍的赔偿。

  第五个是未授权专利的管理。

  目的在于可以在答复专利的时候,比如独权可以从从权里提特征,无论怎么缩小权利要求范围,都能cover到相关竞品。

  许可型企业的专利管理

  我一直觉得诉讼型企业和许可型企业的专利管理在某些部分应该是重叠的,比如某个专利如果有诉讼价值,那么必然具有许可价值,反之亦然。

  但是他们有一些小的区别,比如说许可型企业强调专利包的聚合性,所以企业IPR平时也要注意去构建自己的专利包,挑选出比较好的专利,然后围绕这个专利做一些专利包。

  欧美的专利权人的许可实践

  欧盟普遍是靠专利包来做许可,他们的一个策略就是通过强诉讼型专利来推动整个专利包的许可。

  当专利权人将专利包给你的时候,通过分析你会发现有些专利是使用不到的,甚至是质量比较低的。

  但专利权人会暗示你这是一个定性的问题而不是定量的问题,定性的问题就在于你要不要接受我的专利和我所有的专利质量高低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我的专利包里只要有一个能够起诉你,你就必须接受我的许可。

  很多企业会因为专利包质量参差不齐而拒绝谈判,这个时候过错是在企业一方的。

  04. 技术许可优于专利许可

  能进行技术许可,就不要进行专利许可,因为专利许可会受到许多限制。

  05. 专利许可需要注意的因素

  ① 善意、勤勉的沟通谈判。

  ② 不要消极谈判。

  按照欧美的一些判例和法律来讲,拒绝谈判和恶意拖延,可能会面临惩罚性赔偿,这个成本是相当高的。

  ③ 双方交替履行谈判义务。

  ④ 专利权人在欧洲比美国更容易申请到禁令。

  美国不光重视专利权人的利益,也重视被许可方的利益。欧洲会相对激进一些,不会考虑平衡因素。

  ⑤ 是在上下游产业链中要在合同中理清专利责任。

  这个也是很关键的,大家也知道两个主体签署的合同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也不能对抗专利权人,但是我觉得可以用于社会追偿,或者是当专利权人来起诉的时候,以代工合同为由是有很大几率可以避免被起诉的。

  我们的专利挖掘和布局会更重视前沿技术或新技术引发的趋势。

  作为央企对于国有资产会比较关注,且会比较慎重,所以有些专利虽然已经失去市场价值或是技术先进性已经失效,但如果直接放弃的话可能流程会比较长。会做盘点,但在盘点前会做相应的资产评估,有相应的评估报告才会进行相关的工作。

  在专利资产方面,会对于一些特别新颖的技术做导航,因为有了方向才能做相关的新技术的布局和挖掘,来支撑研发的推进。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关注对某项专利的技术、市场、法律情况。因为法律可以佐证专利的有效性。做研发则比较清楚技术的迭代性,用以评估专利的价值如何。最后如果专利失去市场价值,需要做进一步评估。

  在专利的许可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技术保密的问题,因为如果涉及到专利许可,可能会与企业之间的专利之外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沟通和交流,因此需要注重如何去进行约定的问题。

  作为央企,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角度去布局专利,更多的是专利跟产品的结合和应用。但是也会涉及到跨领域、跨行业的通用性技术应用,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会遇到一些障碍。

  我们在做专利资产盘点的时候,可能更多强调的一个词就是有用。

  不管是在申请前、申请过程中还是授权后,更多地要通过专利的法律状态、清单包括实施方式的梳理,同时还包括自评估工作。

  从央企的角度来讲专利许可,应该是把一些许可的决策权下放到企业。

  因为它并不涉及到所有权的转移,最终还是希望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实施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能够反哺到他这个行业本身。

  这个过程当中除了许可以外,还要敢于放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类型的企业,有一些专利处于不能转或不敢转的过程,与其长期缴纳年费直至专利寿终正寝,不如动态地开展一些评估和评价工作,主动放弃可以通过提交请求书的形式来避免给社会或外界造成一些误会。

  IP部门该如何进行专利价值评估?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个人建议诉讼型企业还是偏重于专利的真正价值。

  在价值评估上不同的评估机构对同一批专利所进行的价值评估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差异。

  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第三方所给出的评价对企业自身是有影响的。虽然市场上关于专利价值评估是有很多评估办法的,但是很多方法还是通过套公式的方法算出来的,对企业或专利评估没有太大作用。

  我比较倾向于在专利价值评估时考虑市场与产品结合程度较高的专利。

  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价值评估。

  第一个方面就是企业内部的评估:一要懂业务,二要懂技术,三要考虑市场因素。

  第二个方面可能就得考虑到央企或国资型企业。

  从风险防控的角度来讲需要外部的评估,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或收益法。大部分评估的时候会从收益法的角度来,无论是套公式还是资产评估方式也好,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后期在变现过程中的法律安全。

  IP部门在开展专利交易谈判时有哪些技巧?

  首先是要从技术层面与对方进行沟通。

  在技术人员或IP人员深入进行交流之后,可以在获取更多的谈判空间。仅从市场角度来看可能更多地会关注产品的可行性,但如果能真正了解技术,还价空间也会变得更大。

  其次,知识产权管理或法务合约如何去介入也很重要。

  他们对于技术的了解程度和研发的了解程度又是不一样的,他们所把握的是法律层面,但是他们如果能真正全程做市场参与的话,对谈判也是比较有利的。总的来说,如果能从公司角度形成团队来进行谈判,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我的观点是“三看一介入”。

  “三看”指的是看需求、看价值、看对手。

  不同的需求在谈判过程中实操的技巧也会有差别。转让、许可、合作开发、作价入股也不一样。

  看价值,是看专利本身的价值以及对我们企业整体的价值,到底是一个点还是一个面,还是涉及到整个的资产处置。

  看对手则是针对不同的对手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总的来说就是要尽可能简化,节省时间。

  “一介入”指的是IP部门在谈判过程当中的介入时间。

  不同的交易方式的介入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涉及到转让跟许可时,有些可能是技术部门谈,有些可能是市场部门来谈。

  我认为大体的流程是进行技术了解,找专利瑕疵或是找其他部门联合谈判。

  我们共同面对的专利权人,比如高通这类企业,他们的专利很难去质疑。因为不仅专利数量多,而且有很多诉讼型专利,专利包的质量都还不错,很难被无效掉或者无效效果不好。

  首先是要争取时间。在沟通时要合理延长谈判时间,时间越长越好。

  第二当公司的产品线比较广的时候,需要稳住专利权人。

  第三个我觉得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对方友好沟通。

  在专利许可的时候,你将深刻体会到企业的真正敌人不是专利权人,而是企业自己。有的时候如果企业能把握好专利权人的底线,不拒绝谈判,可能就不会被专利权人率先盯上。

  企业在选择质押融资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利?

  当前质押融资的两种模式:

  一种就是在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也即企业把这个专利评估好以后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

  第二种就是企业作为申请一方把抵押物抵押给银行后,银行认为有风险,担保公司就开始发挥作用。

  这两种方式可能更多地是针对创新型、科技型,或者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企业。

  那传统行业的企业在专利的选择上,首先就是稳定性要好,第二就是高价值,高价值的体现方面也比较多,最关键的取决于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多长时间,就需要从专利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

  我在选择专利进行交易时往往不会选择实用价值比较高的,我会选择中间价值的专利。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最得力的“武器”还是要抓在自己手中。

  在质押融资的时候我们自己会做一个评估,做评估就是从技术、法律和经济层面来做,可能会发现有些专利不仅评估价值很高,但在技术层面上意义不大,把这些专利用来做交易的话,可能我会首选质押融资。

  同时,由于做研发的时候有些专利是属于技术前瞻性的,有些是储备性的,还有一些是跟产品密切度比较高的,我们会首选与当前产品比较远的专利,因为这些专利看起来比较高大上,所以评估价值会比较高,但目前的使用价值不高,这也会作为我的另一个首选。